首页

国产sm紧缚调教免费视频

时间:2025-05-29 15:21:16 作者:全国首枚!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手搓”火箭成功发射 浏览量:27193

5月27日

深圳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手搓”探空火箭

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

火遍全网

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太厉害了”

“现在的中学生强得‘可怕’”

“少年强则国强”

“人类满级小孩哥”

究竟是哪些深圳少年这么牛?

“手搓”火箭上天

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01

  “飞燕一号”探空火箭总设计师是一名中学生

  27日上午,中国首枚由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飞燕一号”,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

  点火发射1分钟后,遥测数据显示,火箭在青海冷湖最高飞行高度海拔为10555.7米,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

  “飞燕一号”探空火箭全长1.52米,飞行高度可达到8千米以上,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约为2450.16千米/时),由气动结构分系统、航电载荷分系统、发动机分系统和地面站分系统组成。

  “真的发射成功了”“这一刻,我太激动了”“等火箭成功回收了,我们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天极航天”成员们围在一起,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飞燕一号”的研制始于2024年6月26日,来自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在北京锦绣航天科普基地开展集中学习、方案论证,完成了火箭的初步设计。

  之后,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设计和实验工作,按照火箭研制的规范流程,系统性地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实验、加工、集成、装配和测试。

  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高二学生王裕宁担任该火箭的总设计师。

  “自由翱翔的飞燕,就像我们几位少年一样。”王裕宁介绍“飞燕一号”名字背后的涵义,他们将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不断进取,努力挑战新高度,将来投身航天事业,为中国和世界航天发展创造新辉煌。

  02

  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

  王裕宁从小就对火箭、宇宙充满好奇,并系统研学航天知识。在燕川中学航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支持下,他牵头组建“红箭航天社团”,学习火箭设计、燃料调配、航电控制等专业知识。

  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党总支书记 邹小新:在多方支持下,燕川中学“红箭航天社团”的同学们牵头,全国各地一些中学生火箭迷共同研制“飞燕一号“。历时11个月,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李春林介绍,“飞燕一号”探空火箭是由全国各地中学生火箭爱好者自发发起的航天科创项目,经火箭专家指导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中学生探空火箭。

  “该项目是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能够启发、带动更多学生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李春林说。

  据悉,火箭发射期间,在现场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的共同支持下,同学们发起成立了青少年火箭爱好者联盟,为全国更多小伙伴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带动更多青少年参加火箭科技创新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徐大军:我们愿意提供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参与到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武铁增开城际及大宗货物直达列车 降低物流成本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兼理事长柏群表示,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正式落地,是“金漆镶嵌”与龙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又一成果。

2024粤港澳院士峰会·第二届“北江职业创新大会”在清远开幕

在南通吕四渔港码头,密密麻麻停满了回港避风的船只,为避免脱锚,船只用缆绳交错固定在码头上。除本地渔船外,吕四渔港内还停泊了一些来自福建、浙江等地的避风渔船。

吴清:当市场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 该出手就果断出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这是退役军人事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科共建的成果。该学科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薛在兴说:“我们将加强退役军人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推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学科建设,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数字大脑”赋能法律监督 杭州行政检察为劳动者撑腰

本次实地验证试飞对西安机场新建北二跑道传统和基于性能导航的进离场飞行程序,以及部分飞行程序的中间进近、最后进近和复飞程序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验证,结果显示各项验证指标正常,符合行业标准。

外国网红看海南|英国小伙哈维在琼中的“一日农夫”生活

中国全国两会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从立法到决策,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都能了解来自基层的情况,在广泛征集民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讨论,就民众的要求和期待形成共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把14亿多人民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事务上的意愿表达好、实现好并不容易。通过建立共识,中国加强了国家凝聚力,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